走出深山“初心路”——河北迁西探索主题教育长效机制纪实

2020-01-19 20:10:54  来源:长城网


长城新媒体记者 张光明 冯立华 邢丁

山川为卷,足迹为笔。这是“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纯山区县的一幅“初心图”。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如何做?

河北

迁西,在探索中给出了新时代的初心之答:

全县全面推动“主题教育进万家、为民服务解难题”专项行动,并保持常态化、形成长效机制。

收官不收兵,永远在路上。迎着新春佳节,迁西万余名党员干部分赴417个村10个社区,与8.2万户名村(居)民“连心”,走出了一条深山“初心路”。

“我们要让初心和使命铭刻于党员和干部内心深处。”迁西县委书记李建忠表示,要不断叩问初心、守护初心,不断坚守使命、担当使命,让主题教育持续在全县全党上下激荡,在栗乡大地回响。

迁西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正在向温利军(中)“传经送宝”。长城新媒体记者 邢丁 摄

超温暖  村里来了“政策通”

落雪知寒意,但温利军家的苦水芹菜大棚却暖意融融。

“按照今年的行情,这个棚,这一茬,就能挣个四五万元。”丝丝缕缕的芹菜园里,温利军笑得一脸幸福。

每当苦水芹菜让百姓尝到甜头的时候,温利军总会说:“这要感谢包村干部,给我们带来了党的好政策。”

迁西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走进大棚进行专业种植技术指导。长城新媒体记者 邢丁 摄

谈笑间,迁西县三屯营镇政府农经站站长王小英和迁西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常建永、李志田走进了大棚。送政策,测试土壤PH值、水分、温度……大家在棚里热火朝天地忙活着。

好日子总是来之不易。“这种芹菜由当地的苦水浇灌,对种植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建永说,新的政策越来越受百姓关注,大棚种植技术越来越受百姓重视。

如何将党的惠民政策传达到基层,解决群众了解政策滞后的问题,实现党的政策全覆盖?迁西的包村干部们擅长“翻译”,讲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在拉家常中就让群众知晓党的新政策。

迁西县东城峪村旧貌换新颜。长城新媒体记者 邢丁 摄

包村干部们用实干一点点践行着“为民服务解难题”的誓言,于无声处尽显初心本色。

——印发10万余张“连心卡”和8.2万本《主题教育进万家政策宣传手册》,让群众了解党的政策更直观,更便捷,进一步拉进了与群众的距离,实现了交流无障碍,联系常态化;

——按照党员当代表,单位做后盾,“一把手”做支撑的原则,各部门立足自身职能,结合所包村实际,为广大群众提供住房、医疗、社保、教育、基层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政策咨询和指导;

——通过开展专项培训、召开茶话会、组织村“两委”干部外出学习考察等方式,帮助基层干部掌握政策法规,提升农村治理能力,从细处着眼,帮助广大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燕山南麓,长城脚下。迁西的万名包村干部正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省市全会精神,迁西县主题教育整改整治取得的成效和打造山区社会治理样板区和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实施意见等,一对一传达到每一户、每一人。

超给力  村民有了“主心骨”

“困扰全村多年的‘吃水难’问题,解决了!你说给力不?”1月15日中午,一见到记者,徐海利喜上眉梢。准备做午饭的他轻轻拧一下家中的水龙头,清亮的自来水便流淌出来,不禁又笑了起来:“党员干部就是我们的‘主心骨’,感谢李书记让我们喝上了干净放心的自来水……”

麻家峪村,距离县城30多里,水资源匮乏。“用水需要排队、候时。备上一天的用水量,是村民的常态。”

麻家峪村党支部书记徐凤生介绍,主题教育中,迁西县委书记李建忠在调研时发现村民存在“吃水难”的问题,解决了群众的迫切愿望。

困扰麻家峪村多年的“吃水难”问题得到了解决。长城新媒体记者 邢丁 摄

急难险重任务一线,县镇两级对群众提出的问题高度重视,投资19.98万元,完成麻家峪村饮水安全工程。迁西县水利局派施工队伍加紧施工,打井、安装管道、装配水表……

沿群山盘旋而下,记者寻到了这座6米深的水井。“听水响,看水流,难忘今年第一场雪那天,村民再也不用为水愁,乐开了花。”那一幕,徐凤生记忆犹新。

麻家峪村党支部书记徐凤生(左)正在向记者介绍

村里的水源地。长城新媒体记者 邢丁 摄

郡县治,天下安。从“民怨”到“民愿”的转变,源自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基层治理逻辑起点的初心,体现了敢担当善作为、不断提升治理能力的追求。

——在生态庭院创建、改厕、洁净煤使用等工作当中,包村干部率先垂范,冲锋一线,以实际行动带动广大群众投身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当中;

——包村党员干部主动佩戴党徽、亮明身份,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同时积极与村民互动,从群众的日常生活入手,从具体事情做起,共创共建、增进感情,扎实开展群众工作,积极化解村内矛盾,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有人帮的良好局面;

——村里老百姓有个东家长、李家短等大事小情都愿意和包村干部交流沟通,进一步浓厚了党群干群“鱼水关系”。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聚焦一系列突出问题,吸收主题教育实践的有益成果和成功经验,迁西正在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因为他们深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也是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

栗蘑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长城新媒体记者 邢丁 摄

超幸福  助农趟出“致富路”

幸福,是从一片栗蘑开始的。

过去很多年,迁西县白庙子乡黑洼村山场多,村民主要从事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出路在哪?黑洼村通过召开“两委”班子、全体党员、村民代表会议,统一思想、分析原因,研究探讨致富产业。最终确定了“立足本村资源、发展栗蘑栽培、打造迁西栗蘑第一村”的产业发展思路。

栗蘑菌棒培育,在土壤、用水、温度、大棚采光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长城新媒体记者 邢丁 摄

实现村民的致富梦,是黑洼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付全国的梦想。

从“一亩地”试栽,到逐渐扩大栗蘑栽培面积,再到用“党建+产业”模式,直接带动140户村民从事栗蘑栽培,辐射带动周边3个乡镇20多个村发展栗蘑产业。付全国和村民齐心趟出了“致富路”。

让老百姓更加幸福,关键在聚焦群众关切,采取务实行动。“一张连心卡,搭起了连心桥。政府把好事处处办到俺们百姓的心坎上……”黑洼村村民马小侠举着一张小卡片夸赞道。

黑洼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付全国介绍栗蘑特色种植。长城新媒体记者 邢丁 摄

民生无小事,事事皆重要。当前,民生领域还有不少让群众操心、烦心、堵心、揪心的事,保障和改善民生仍然任务繁重。迁西县是纯山区县,耕地贫瘠,交通闭塞,如何破解村集体经济薄弱这一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让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

广大包村干部自入村以来,在遍访民情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村内特色农业资源禀赋,立足村情实际,推进板栗产业和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入手,大力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引导群众发展“一村一品”农业项目,鼓励村民发展板栗精加工、栗蘑栽培、特色种养殖、农家乐乡村旅游等适宜村集体发展农业项目,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项目组织化水平,打造脱贫致富的“梦工厂”。

燕山南麓,长城脚下。迁西,在实践中探索主题教育长效机制。迁西县宣传部 供图

不忘初心启新程,牢记使命再出发。在包村干部的真情帮扶下,原本贫困落后的

乡村正在朝着“板栗村”、“栗蘑村”、“旅游村”奋进,勾勒着绚丽多彩的田园美景。

为幸福再“加码”,走在致富路上的百姓,奏起了快乐喜庆的“新春乐章”。忙碌了一天的马小侠手捧刚刚“出炉”的福字,从栗蘑合作社回到家中,

笑容满面地将红艳艳的福字贴在家门上,期许着2020年栗蘑的好收成。